欧洲杯·买球(Best App Store)官网-2024 European Cup

行业资讯

LR ENVIRONMENT

  广东江门河湖污染治理:行家眼里有门道欧洲杯买球app官网

广东省江门市今年以来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潭江水质达到近年最优水平。不久前,因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江门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东省首个且唯一一个获得此项激励的地级市。这表明,江门河长制工作已从“有名”迈向“有实”,“江门经验”正在成为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金字招牌。

 

  多管齐下,打出系列“组合拳”

 

  江门是华南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的河流有749条,总长4122公里,河湖管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为更好地开展河长制工作,江门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打出一套治水“组合拳”。

 

  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体系全覆盖。江门率先实行“双总河长制”,并在全省推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率先将河长体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级,设立自然村河长9000多名,做到不仅“每条河流都有河长”,而且“每个河长对应一条河流”。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资金保障。江门市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河长责任制为潭江流域水质保护的基本机制,实现河长制有法可依。同时,创新财政支撑方式,市级设立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和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县级设立河长制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有来源、奖补有重点。

 

  明确治理对象,推进监管到位。为了更好地推动治水工作落实落细,江门建立河(湖)长巡河(湖)履职“三个清单”(月度水质清单、月度工作清单、月度问题排查清单)制度,让河(湖)长带着问题去巡河(湖),两年来共解决河湖问题14000多个。此外,江门创新明察暗访监管方式,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全市河湖治理常态化开展暗访巡查。

 

  推进碧道建设,探索治水新模式。在江门市鹤山市,水质堪忧的沙坪河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点”。除了河水重现清澈外,河边骑行道、步行道、跑步道、绿化道并列而设,成为省级碧道试点城央绿廊碧道的一部分。

 

  据江门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坚持将碧道建设作为探索河长制和治水模式的重点工作。目前江门市已完成碧道建设96公里,8个市级碧道示范段建设也已全面铺开。碧道建设EPC+O工程项目将于2021年底完成,届时将建成360公里碧道。

 

  追根溯源,力争整治见长效

 

  在江门市新会区,看着辖区内虎坑水道干净整洁、河岸井然有序的景象,新会区三江镇河长办有关负责人欣慰地说:“之前这里因为经常丢着成堆的垃圾,都没人愿意来。如今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虎坑水道环境的充分改善得益于自2018年以来江门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行动开始两年来,全市共投入4亿多元资金,列入河长制管理的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实行常态化保洁清漂管理。江门市列入广东省整治范围的重要河湖“四乱”问题共377个已全部销号,销号率名列广东省地级市前茅。”新会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江门市开平市,船只是主要运输工具。几百艘住家船常驻水中曾是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但住家船的条件逐渐无法满足日常需要,还存在大量环境和安全隐患。因此自2019年开始,江门组织开展住家船专项整治,共计清理河湖住家船271艘,妥善安置船民813位。

 

  年过六旬的李彩凤是离船上岸的居民之一。她说:“我从25岁嫁到开平之后就一直在船上生活,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买了房。搬家上岸后,有水有电,孙子读书也方便了。”

 广东江门河湖污染治理:行家眼里有门道【欧洲杯买球app官网】.jpg

  全民参与,探索治水新模式

 

  江门注重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河长制工作,注重“治”“理”结合,积极探索共建共治“新模式”。

 

  目前,江门所有镇(街)均成立了10人以上的专职巡河队和护河护水志愿者服务队,全面构建起“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专职巡河员+河道保洁员+护河志愿者”的河长制工作格局。

 

  来自鹤山市的民间河长赵德光就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在巡河、护河中表现突出,他于2019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民间河湖长”之一。“我不仅每天坚持巡河、护河,还自筹资金购置了无人机、水质检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等,自费建立了民间河长工作室和科普室。现在我们当地的很多企业家都参与进来,捐资捐物,工作越来越容易开展了。” 赵德光开心地说。

 

  江门积极推进河长制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根据不同对象开展定向宣传,让河湖管理保护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此外,江门还建立了“互联网+河长制”平台,将污染源、水质、水利等有关信息纳入系统。同时,积极推动平面数据互联互通,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实现省、市、县三级河长制管理平台数据对接的地级市。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