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全力治污攻坚换来天蓝水碧【欧洲杯买球app官网】
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放眼大江南北,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张张蓝图成为现实,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
五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着环境质量改善给生活带来的幸福感。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生态环境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分不开。
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重新擦亮一片星空需要多少年?
天津市天文爱好者马强的答案是:五年。
过去,雾霾严重的时候,拍摄星空就像隔着一层纱窗。现在,雾霾少了,空气通透了,镜头里的星空格外清晰。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至2015年,那一年,全国仅22%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长江“水中精灵”江豚濒临灭绝,土壤领域谈“镉”色变,污染治理间不容发。
任重道远,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何处着手?
看重要节点、重大部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的最后一年。
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这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首次亮相,随后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进一步部署。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重要位置。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定位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关键处连续落子,中央层面不断发出污染防治攻坚的强音。
列突出领域、重点问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这其中,他点名了4个突出领域:空气、水、土壤、乡村,并强调“要打好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式形成七项标志性战役和四个专项行动的“7+4”格局。不搞“齐步走”“撒大网”,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
抓重点区域、重点流域——
重点意味着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区域流域就抓住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牛鼻子”。
重点区域治气携手推进。2013年,作为先行者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初具雏形;2017年,VOCs污染防治16个省(直辖市)重点地区完成划定;2018年,汾渭平原取代珠三角成为主战场之一。
重点流域串联重点省份。2017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印发,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七大重点流域,第一次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加速描绘。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从京津冀到珠三角,从长江到黄河,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悄然发生。生机勃勃的长江经济带、旧貌换新颜的黄河流域,正崛起成为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瞄准目标,激发出治污攻坚磅礴之力
最先打响的蓝天保卫战,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污染源有哪些”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科学溯源精准施策——
要做到精准施策必须有科学的溯源,解决治气手段落后的问题。
2017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表示,谁研究透雾霾形成机理,拿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这是民生的当务之急,我们会不惜财力。”
随后,“国家队”快速集结。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攻关项目启动, 经过近2000位专家近3年的不懈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已经摸清,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科研团队 “包产到户”。 28个科研团队、1500名专家团队点对点进驻28城,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科技成为治污攻坚的利器,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决策更科学、统筹更有力的新阶段。
瞄准四大结构发力——
生态环境出问题的根子在于增长方式的粗放、生产方式的落后、生活方式的不环保,四大结构调整应运而生。
产业结构调整啃下硬骨头。化解钢铁产能约2亿吨,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燃煤电厂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亿千瓦。重拳出击“散乱污”企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7万多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多地实现动态“清零”。
能源结构调整则改变了华北平原2500余万户居民的采暖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清洁取暖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在交通领域,柴油货车纳入攻坚范围,机动车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不断推进。用地结构方面,露天矿山“变身”生态花园,扬尘治理“以克论净”,“天眼”紧盯秸秆焚烧。
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的调整,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物,也加快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区域联防联控握指成拳——
空气污染治理休戚与共,大气污染治理破除行政区划束缚,从各自为政逐步转换到联防联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升级为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统一调度。
京津冀及周边28城、长三角41城、汾渭平原11城拧成一股绳,连续4年组织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如今,人民群众反映最大的重污染天气的发生频次、影响范围、污染程度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治污攻坚激发出磅礴之力——
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充分说明了治污思路和方向的正确。蓝天保卫战趟出的治污攻坚路子开始越走越宽,打法策略应用在治污攻坚各大战场。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对所有入海排污口实行“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弄清楚了污染物在哪里排、是谁在排、在排什么、排多少。
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引入“卫星遥感+执法APP”智能模式,全面清理整治全国近万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违法问题。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实现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
“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等也有条不紊地逐项推进。
越来越多的绿色成绩单,开始熠熠生辉。
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
长江经济带95%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科学精准的打法策略激发出治污攻坚的磅礴之力。
治污压力层层传导,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打法明确了,必须有法治作保障。五年来,生态环境司法领域硕果累累。
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法律制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败。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制定步伐不断提速。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6部重要法律先后制定和修改。仅2020年,生态环境部就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制定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完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工作。
至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几个重点领域,都有了法律支撑。
压力传导更加有力——
干和不干,大不一样,关键是由“谁来干”,“定好位”,“归好责”,生态环境部门不再唱“独角戏”。
2014年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成为政治任务;
2017年7月,原环境保护部创新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确保污染问题追责到人;
2018年8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绿色发展理念写入党的纪律处分条例;
2020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考核结果将作为对省级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治污压力层层传导,责任担当级级强化。
河北省政协将推进清洁取暖列为1号提案;成都平原区大气环境治理被列为四川省环保“一号工程”;治理雾霾相关内容连续4年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各地党委政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对大气污染治理“过问”更多,部署更实,推进更有力。“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各地污染防治工作中。
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随着《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的深入实施,各地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采取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了高压态势。
“2+26”城市强化监督定点帮扶不断加压。2017年,5600人在28城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2018年,行动范围由28城拓展至80城,参加人数增至1.8万人次。
2019年,“强化督查”变为“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机制优化,帮扶意识更强。2020年夏季,5轮次O3污染防治监督帮扶顺利开展。
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日益完善。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系统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数千件涉嫌污染环境案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力打击,守法氛围逐渐形成。
生态环境司法践行着“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力推动了“十三五”时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江奔流,天地换新颜。
2020年底,北京迎来了有PM2.5记录以来首个连续超过40天的优良天,被称为“北京蓝”。
长江武汉段、江阴段、泰州段……标志着长江水生态系统变好的江豚频频重现,捕鱼人变护鱼人,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水体。
“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2017年以来,从禁止进口废塑料开始,到废五金、废纤维等,再到废纸和废有色金属,我国累计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约1亿吨,对进口固体废物彻底说“不”……
五年来,治污攻坚“朋友圈”不断扩大,思想不断统一,力量不断积蓄,推进不断加速。
五年来,污染防治攻坚战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让中央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为各地发展积势蓄力。
五年来,蓝天不再成为奢侈品。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手软,也没有“下不为例”,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不再是梦想。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递进,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时此刻,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展望“十四五”光明前景,瞻望2035年“美丽中国”远景目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相信——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