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贵州发现,毕节市及有关县区对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作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生活污水直排污染环境问题突出。
一、基本情况
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岩溶地貌典型。截至2020年底,全市县城以上城镇人口170万,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7万吨/天。督察发现,毕节市污水直排污染环境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大方县、七星关区、纳雍县等县区问题尤为突出。
二、主要问题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向地下溶洞违法排放生活污水
据调查,大方县城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2.8万吨/天,但实际处理能力仅1.4万吨/天,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大方县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应于2017年内完成建设。但大方县不作为、慢作为,直至2021年初才启动相关工作,工程至今尚未建成投运。该县2013年起重点建设的城南片区居住人口超过3万,一直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群众反映强烈。
现场督察发现,由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该县大量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更为恶劣的是,当地还通过3条排污沟渠将污水违法排入附近溶洞,对独特的岩溶生态系统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仅城南片区每天就有约5000吨生活污水经排污沟进入溶洞。监测结果显示,该排污沟内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高达279毫克/升、26.4毫克/升,分别超地表水Ⅲ类标准13倍和25倍。
(二)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不到位,生活污水溢流入河造成严重污染
七星关区是毕节市主城区,常住人口46.6万,日供水11.8万吨,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16.5万吨/天。由于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规划建设不系统、不科学,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加上日常巡查维护不到位,管网病害情况较为普遍,大量河水或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导致污水收集量远超现有处理能力,而当地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办法不多,大量生活污水长期溢流。
督察发现,七星关区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毕节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溢流口直接排入贯穿城区的白甫河,现场检查时瞬时流量高达870吨/小时,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监测结果显示,白甫河进入七星关城区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7毫克/升、0.122毫克/升、0.033毫克/升,水质为Ⅱ类;流经城区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大幅上升至166毫克/升、5.69毫克/升、0.87毫克/升,水质恶化为劣Ⅴ类。
(三)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敷衍应付,长期放任生活污水直排
纳雍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旮旯河,并在旮旯河岸边山体形成多条污水带喷涌而下,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虽然该县于2017年4月制定印发了旮旯河污染治理方案,明确提出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彻底解决旮旯河污染问题,但实际上说一套做一套,并未采取实质性整改举措。2021年6月,贵州省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曝光该问题后,当地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现场检查指出问题后,当地才“临时抱佛脚”,紧急启动相关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
督察发现,旮旯河岸边污水带喷涌现象依旧。仅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溢流口每天就有约2000吨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旮旯河,监测结果显示,溢流口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为371毫克/升、61.6毫克/升。经对一处溢流污水与地表水汇合处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分别为81毫克/升、4.4毫克/升,水质为劣Ⅴ类。
三、原因分析
毕节市及有关县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扎实,长期对辖区内城镇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不重视、推进整改不力,导致有关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