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珠区以“湿地”为核,以“水”为脉,用“绿”作廊,添“花”建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擦亮世界“湿地绿核”品牌
海珠湿地占地16500亩,其中水域面基达4500亩。近年来,海珠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建设持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湿地内水质从过去的V类基本提升到Ⅲ类,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相继发现“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新物种,截至2021年,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达536种、鸟类种数达183种、维管束植物达835种、鱼类达60种。海珠湿地已成为全国首个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会员单位的国家湿地公园,专业领域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做活湾区“生态水廊”文章
海珠区河涌水网纵横交错,拥有由江、河、湖、涌、湿地组成的独特的水网脉络以及丰富的岸线景观,全区共有主要河涌74条,总长118.85公里。近年来,海珠区不断加大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累计新建污水管网992.97公里、雨水管网251.2公里,建成区管网覆盖率达到100%,全区污水处理量达到94.9万吨/日,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清水入河、污水入厂,水生态环境品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海珠区还致力于完善亲水设施,打造市民亲水游憩、在珠江和湿地间漫步、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的自由空间,与市民共享治水成果,2019年至今,海珠区累计建成碧道67.3公里。
打造全国“双碳引领”示范
引导五羊本田、广纸、龙沙、珠江啤酒厂等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陆续迁离海珠。整体清退石溪村印刷产业,转移印刷企业120家,搬迁转营下游企业1200多家,改造升级约10万平方米村社集体旧物业。动员广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加快开展管道燃气等能源设施改造,管道燃气用户覆盖总数达54万户,覆盖率达85.5%,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20.83%,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26.60万吨标准煤,节能考核得分在全市排名前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市领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
绘就海珠“宜居城区”画卷
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强,海珠区空气质量逐年向好趋势明显,“海珠蓝”逐渐成为“新常态”。城市绿化养护不断加强,公共绿化面积约77.19万平方米;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2021年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城市底色更加明亮。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倡导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截至2021年,全区共有公用电动汽车充电桩3164台,全部接入羊城充平台。“广百新一城”成功创建“绿色商场”,引领带动海珠万达广场等其他商场积极创建。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倡导公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