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环保厅举行了媒体通气会,解读正式发布的《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近年来,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和管控的日趋严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虽有所趋缓,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打好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显然需要更多的制度供给和支撑,这也正是《计划》的发力方向。
大体而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主体,一个是政府,通过政绩这一杠杆予以撬动。《计划》指出,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述职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这些做法不是第一次提及,但关键在于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证了环保工作有人重视,不会被边缘化,甚至成为报告里可有可无的附加部分。
另一个关键主体是市场,是形形色色的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计划》里直接涉及企业的内容或许不多,但优化产业结构等内容与其有着紧密联系。再往前看,广东建立了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视企业的评定等次差别化对待。若环保信用获好评,可在环评、企业贷款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差评”的话,可能面临污水处理费和电价加价、限制贷款等不利于发展的局面。尽管这项工作有待向纵深推进,但至少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毫无疑问,对于日趋严格的环保工作要求,不少小企业主会有抵触情绪,因为环保约束趋紧,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涨。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旧有的粗放的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等太多的负外部性,满足于低品质低效益的运转方式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相反,环保可以倒逼其转型升级,未来的发展反而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就此来看,污染防治攻坚战固然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而按照环境伦理代际平等的原则来看,攻坚战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希望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设身处地考虑,我们的后代难道就愿意?关心后代,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功能健康的生态环境,该成为当代人担负的一种基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