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硬作风硬举措完成治污硬任务【欧洲杯买球app官网】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十
淡紫色的九品香水莲轻卧在池水间,潺潺清水奔涌入河,野鸭、白鹭等禽鸟随意栖息……4年过去了,广东省深圳市补齐了近40年的水环境历史欠账,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也已连续7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稳定达到欧盟标准。
“十三五”以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以模范机关建设为契机,以党建为引领,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超常规污染防治新路径。
“硬干部”啃下“硬骨头”
多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要求,严格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构筑生态环境保障机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在深圳治污历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莫过于水污染治理。30多年来,深圳以举世瞩目的速度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河流水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数据显示,2016年初,深圳310条河流中就有159处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之首。
瓷器活需金刚钻来揽,“硬骨头”需“硬干部”来啃。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挂帅的污染防治指挥部和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据介绍,市委书记和市长带头领最重的任务、啃最硬的骨头,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级河长。全市共落实1057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和647名湖长,层层压实责任,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治理茅洲河的那些年里,经常有不同的人群一步一步地走在河道边,时而驻足讨论,时而驻足凝思。无数个日夜,深圳市的各级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了“用脚步丈量河道”。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刘初汉表示,要啃下水污染治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要会运筹帷幄,也要靠前指挥;不仅要直接挂帅,也要亲自出征,这样才能研究谋划好河湖治理的“施工图”,具体、务实、深入地抓好管理整治工作。
“硬措施”补齐“水短板”
完成硬任务,还必须得有硬措施。
1896台设备齐声轰鸣,8868人在治水工地挥洒汗水……这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深圳的治水常态。
据介绍,污水管网缺口大是深圳河流黑臭最大的“元凶”。为破解水污染难题,2016年,深圳在全国首创“大兵团作战”模式,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高峰时期,全市治水工地有6.5万人、1.3万台设备,茅洲河流域单日单周敷设管网长度刷新全国纪录。同时,针对水环境基础设施巨大历史欠账,以水质净化厂为中心,着力补齐污水管网缺口,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建成污水管网6410公里,约为“十二五”期间的4.5倍,用4年时间补齐40年的历史缺口;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4074个,超过“十二五”总数10倍。同时,实施暗涵整治和暗涵复明工程,一批20多年恶臭难闻的暗涵从排污通道变为清水通道。
经过治理,深圳全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今年1月-9月,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消劣,20个省考入海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159处水体、1467处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保持100%。
“硬举措”打造“深圳蓝”
硬措施更是体现在大气环境治理上。深圳几乎以全国最严苛的标准,铸造了深圳市民引以为傲的“深圳蓝”。
“朵朵白云点缀着的蓝天,美得好像一幅风景画,如今能天天在深圳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为一个深圳人我感到很自豪。”深圳市民李先生感慨道。
全国最早在全市限行黄标车,最早推广水性涂料,最早实施船舶污染治理,最早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纯电动化,最早在中心城区划定“绿色物流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最早开展了PM2.5源解析……
一个个“最早”,代表着深圳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从2004年起,深圳开启全面系统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先后出台实施“蓝天行动计划”“蓝天工程”和“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等, 坚持实施最高标准的源头管控、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最具针对性的整治手段。
深圳的空气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灰霾天数降至9天,为1989年以来最低,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十位。
深圳取得的成绩不仅限于此。据介绍,三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深圳在固体废物处置、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领域取得突破。据介绍,目前深圳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目前主要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已完成98%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和疑似污染地块100%安全利用;同时持续开展“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厉行铁腕治污,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