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日起,深圳轻型汽车开始执行国六标准,在全国率先对标国际最严格的排放标准。这是深圳为改善环境质量,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而推出的又一创新举措。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在“美丽深圳”战略决策指引下,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治理体系,多项机制体制改革全国领先,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圳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新加坡
11月15日,第二十届高交会发布《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作为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深厚的城市,深圳的新一轮数字创意产业正在向尖端化、跨界化、国际化迈进,深圳成为数字创意制造业城市典范。
作为率先发展、较早承受环境压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坚定不移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形成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的“绿色含量”。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全市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左右,2017年上半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1004.5亿元。
走在深圳街头,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随处可见,绿色交通成为深圳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深圳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减排,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的特大城市,出租车纯电动化率超过90%,纯电动出租车运营规模全球最大;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处于全国大城市最低水平,人均碳排放强度已低于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铁腕治理污染模式:
环境执法各项数据位居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让市民享受常态化蓝天白云的优良大气环境,深圳制定史上措施最严、创新最多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全国唯一全市限行黄标车和禁燃高污染燃料;全国唯一淘汰全部散煤和普通工业用煤;全国最早开展PM2.5源解析科研、最早全面推广水性涂料、最早实施远洋船舶污染治理;黄标车淘汰补贴标准全国最高,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39.2万辆。
相比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尤其是河流水环境质量是深圳环境的一大短板。为早日实现水清岸绿,深圳全面建立并落实河长制,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担任深圳市正、副总河长,并亲自担任污染最重、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和深圳河河长。面对治水难题,深圳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攻坚河流治理,加大投入,开展挂图作战,实施“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探索实施“地方+大企业”合作治水管理模式。
两年前,位于龙华区民新社区油松河段还是重度黑臭的水体,附近居民都绕着走。如今,这里已经水清岸绿,每天前来休闲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经过治理,这条河两岸环境焕然一新,变身优美的亲水公园,今昔对比真是太强烈了。”住在附近的服装设计师何怀强说:“现在自己是这里的常客,经常来散步,令人身心愉悦。”
在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深圳还实施利剑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根据生态环境部7月通报,深圳市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各项数据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处罚金额位居全国首位。
绿色管理考核模式:
从严追责确保改革落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深圳大胆创新,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环保信用管理、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市场机制,完善环境监管模式和长效机制。
早在2005年,深圳率先将市域近一半土地划定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以铁线铁腕铁律管控“生态红线”;创新性建立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初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率先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和碳排放权交易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有赖于政府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齐抓共管。为推动环保责任落实,深圳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以刚性的制度设计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绿色生态政绩观,以绿色考核从严追责确保改革落地。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催生绿色福利惠及民生。近年来,深圳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大幅度改善,至今年11月中旬,深圳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25.7微克/立方米,近10年降幅超过50%,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明显优于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同时,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大幅改善,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治水成效得到市民广泛认可。
改革开放无止境,重振旗鼓再出发。深圳将始终牢记特区使命,全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中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本。